传承李大钊精神 让热力温暖照进民心
站在李大钊公园的晨曦中,望着先生雕像上凝结的露珠,恍惚间仿佛看到百年前这位唐山先贤眼中的星光。在负责大钊精神宣传视频策划的这段时间里,这片青松环绕的纪念园区,逐渐成为了我的精神课堂。
八块功绩碑前的精神觉醒
初春拍摄取景时,举着摄像机在八块功绩碑前逐帧记录。手指划过“新文化运动先驱”“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”等鎏金刻字,冰冷的石材传递着历史的温度。第五次来公园勘景那天,特意在“劳工神圣”碑前多停留了半小时。1920年,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,在唐山这片热土播撒革命火种。而今我们热力工人保障千家万户温暖,不正是对先生理念的当代诠释?
在整理李大钊生平影像时,先生1919年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手稿复印件让我深受震撼。褪色的墨迹里跳动着真理的脉搏,就像我们热力管网中奔涌的热流。作为热力的一员,忽然意识到曾经镜头里每一簇焊接火花、每一张冻红的脸庞,都是新时代的“劳工神圣”。
镜头内外的心灵对话
深冬拍摄供热抢修现场时,零下15度的寒夜里,老师傅们趴在蒸汽升腾的泥泞中抢修的身影,让人动容。当镜头对准老师傅皲裂的手指,他憨笑着说:“这有啥拍的,修好管子让老百姓家里暖和才要紧。”
今年恰巧轮到除夕值班,在调度中心记录下这样一幕:值班长王姐接到孤寡老人电话后,二话不说带着工具包赶到居民家中,回来的时候一身风尘,还笑着分享居民说留她一起吃饺子。几句朴实话语,恰似大钊先生“铁肩担道义”的现代回响。
星火传承中的温暖接力
在整理李大钊纪念馆史料时,“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”的箴言让我豁然开朗。宣传工作不是空中楼阁,要像热力管网般扎根大地。要用镜头记录收费大厅的“微笑之星”,用文字讲述检修班组的“零点行动”。当五十多岁许师傅的检修视频在集团公众号收获上百点赞时,仿佛触摸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。
制作宣传视频的过程,恰似热力系统的运行原理。脚本创作是热源厂的燃烧,拍摄剪辑是管网的输送,最终呈现的影像要像入户热水般温暖人心。当作品在视频号播放时,看着越来越多的点赞和认可,懂得了先生所言“人生最高理想,在求达于真理”的真谛。
如今每次听着循环泵的嗡鸣,总觉得那是大钊精神的时代脉动。作为新时代的宣传者,我愿做一根永不生锈的螺丝钉,用镜头记录温暖,用文字传递力量,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,让为民服务的暖流永远奔腾。